时间:2023-04-08 10:10:23 | 浏览:2180
和田玉的白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但这个话题却包含了玩玉中最常遇到的问题,也包含了很多对和田玉欣赏的一些理解。
很多人喜欢追求和田玉的白度,但在这个追求中,一定要有一个度的存在,如果过了这个度,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。
关于和田玉的白度,马未都说过,和田玉的白是有度的,是一种恰当的温润内敛的白。
关于白度,其实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,在白的基础上要有度。
度这个字很有深意,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。在这个界限内,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,超过这个界限,就要引起质变。
当白度过了那个度的时候,它就变成不好的了。
那么这个度到底是什么?
白的度
和田玉如果单纯从白的角度来说,白度不好的不行,但白度过了,也会变成不好。
当白度过高的时候,反而就不美了。和田玉的白不能过,过了之后就失去了一种温润感。
和田玉本身的美是一种不张扬内敛的美,但如果你白的耀眼,那么它就失去了温润的那种特性。
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和田玉与白纸对比,和田玉与白纸对比之后白度看起来都会减弱。但一块和田玉如果真的跟白纸是一个白度,可能很多人反而不喜欢它了。
因为它太过于白,反而就让它失去了应有的美感。
而从白玉的角度来说,各种产地的白玉里,可能籽料的白度从整体的角度来说是最低的,这是一种成因、产地以及玉质综合的结果。
但就是这种综合的结果造就了籽料。
就像很多人说的,籽料里哪有那么多特别白的!这句话是有依据的。
所以对于白度,适当的对白度有要求可以,但不要把白度提的过高,过高的话,一是美的感觉就不同,另外很有可能买到那些不好的料子。
暖的度
白度不仅仅是看它的白,还要看它的暖。
暖是一个比较含蓄的名词,但暖字也说明了很多问题,那就是要舒服。
就像这两个白,你更喜欢哪个?
这就是白度暖色的不同。
暖这个指标其实就是对白度的一种限制,就像一种颜色,有时候它看起来就很美,但有时候看着就比较楞。
和田玉的暖可以有很多的方向,比如我们说的黄白就是暖白的一种典型,在白里略微有一点黄色的感觉,会在视觉上让人更容易接受。
再比如我们说的粉白,其实就是在白度之上有一种粉嫩的感觉,看起来很舒服。
其实脂白也是如此,脂白并不是单纯的白的无敌了,它是在白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脂粉感存在,而它的颜色往往是,看起来没那么白,但一对比就能感觉到它的白度。
很多山料看起来很白,但一对比就感觉到有些青气或者白度不舒服。而真正好的籽料的白,往往视觉上没有那么白,但一对比就能感觉到这个白度原来这么高!
这就是暖的区别,一个暖字就让白度有了一个限制,而这种暖色也大部分在籽料里才能看到。
而原因就在于下面我们要说的,熟。
熟的度
白度并不是单一的指标,尤其是籽料,它是与熟度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。
最简单的我们可以看这两个料:
这两个明显左边的要白很多,而右边的白度明显被比了下去。
左边的是山流水的料子,在且末有很多山流水的料,而且白度一般都不低,像上面我们看到的那种白度,在山流水料里能找到类似的有不少。
如果只是看白度,那么山流水料估计比籽料贵多了。但真正舒服的还是籽料,为什么?
这其实就跟它的熟度有一定的关系。
山流水的白背后缺少了一种玉质的熟度,料子看起来有生的感觉,玉质感不够好。
也许还有这样的可能性,虽然山流水现在的白度高,但如果在河床里冲刷上千万年之后,也许它的白度也会下降,这就是籽料熟的魅力。
当籽料熟了之后,它的白度自然而然的会发生转化,就像苹果长成的过程一样,它的颜色可能慢慢变的没有那么鲜亮,但它却在慢慢变的成熟。
玉质的度
不说老熟,单单从玉质上来说,白度也一定与玉质有着莫大的联系。
市场上常见的白度很高的料子有不少,比如这几种:
罗甸料。
一些俄料。